日照有个全国涂装状元

2010-05-05 10:20:00    【字体大小:
 

(来源:2010年55日《黄海晨刊》  记者:刘祥彩)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在前不久举行的第五届“振兴杯”全国青年职业技能大赛中,日照有个普通青年,从上百万名选手中脱颖而出,一举夺冠。
他叫张念利,来自五征集团。
这个状元不简单,他竞赛的对手是奔驰、丰田、福田等国内知名厂家和合资厂家的参赛选手。比赛内容包括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两项。理论知识主要是化工、安全环保等基础知识,腐蚀与防腐蚀,涂料、防腐蚀涂料,涂装基本知识,涂装产品质量检验等专业知识,还有小比重的时事政治。实践操作内容为:对已预处理过试样表面进行银色金属闪光漆及罩光清漆空气喷涂,主要是测评参赛样本色差值、光泽值、涂膜厚度值等指标。
最终,张念利凭借扎实的理论知识和熟练的操作技能,一举夺得涂装工比赛全国第一名。
张念利,今年 29岁,劳动技校毕业生。
他是从最普通的工作岗位上走来的劳动楷模。

    1999年,从技校毕业后,张念利进入五征集团车辆厂喷漆车间。
很少人一工作就干上舒服的差事,张念利也不例外。在喷漆车间,他的第一个岗位就是自干漆线的打磨。
当时的“自干漆线”在一个简易的大棚里,没有排风设备,车间里,西边打磨,东边喷漆,相隔不过二三米,工作环境可想而知。张念利说,衣服上的漆经常很厚一层粘连在一起,特别是夏天,身上冒着汗还得包裹得严严实实。那时候大厢还没有使用电泳,打磨白件,十个手指头全部磨得通红透亮,手开口子破皮是常有的事。
辛苦,这是多数人工作中都会遇到的问题。面对疼痛的伤口,张念利很拗:“别人能干的,我也能干,而且我要干得更好。” 
    就是这样一股劲儿,督促着张念利一步一个脚印前行。
    张念利的第一次喷涂始于“五征”二字。
    2002年,张念利被分配到车辆厂喷漆车间,开始学习喷漆工艺。由于第一次接触喷漆,技巧掌握得不好,流漆和漏红现象经常出现。
    爱学习,这是张念利的最大优点。
    不会就先请教师傅们。在五征,老师傅手把手教徒弟,这是老传统。
    书到用时方恨少,在工作当中,张念利深感自身理论知识和技能不足,所以,一有时间就阅读一些涂装方面的专业书籍。
    读书不贪多,而是多加思考,这是张念利自己琢磨出的读书方式。张念利说,他经常看的一本书是《涂装工艺学》,里面介绍了涂装技术各方面的知识。遇有不懂的地方,他就会和车间里其他的师傅一起讨论,如果都解决不了,集团还有技术装备部。
    就是在这样一个学习氛围浓厚的工作环境中,张念利自学了涂装的各种技能。同时,他还积极报名参加了公司组织的职工培训班,在人力资源部和技术装备部领导和技术人员的培训下,针对知识中的薄弱环节又进行了重点学习。
    在之后的学习中,他又从技术装备部借了《涂装工》,自己买了《涂装工技师》等专业书籍学习。
    就这样,一点一点积累,理论与实践不断融合,张念利的喷涂技艺得以不断提高。
    有道是,天道酬勤。从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走出来,张念利靠的完全是个人奋斗。
    2003年,历经4年勤学苦练的张念利已成为一名技术过硬、操作熟练的涂装工,加上工作出色,他被推选为车辆厂涂装车间喷漆二班班长。
    当班长的张念利更是个细心认真的人。他深知,平时生产过程中能不能降低成本、提高质量,很大程度上要看班长在细节上的管理和要求。于是,他想尽一切办法为厂里节约开支。如砂纸、擦洗剂、磷化液、稀料,这些都是喷漆工艺流程中经常会用到的一些物品,一天节约一点,日积月累,算下来也是一个不小的数字。考虑到这些,张念利便开始要求班里的员工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前提下,定量使用,把成本控制在最合适的水平,最大程度上进行节约。
    虽然从未学过管理学,但张念利在管理上却很有想法。
    张念利认为,班长就是兵头将尾,一言一行都在员工眼里,自己要以身作则。要想做到公平公正,让员工心服口服,首先安排工作就得合理,不让员工做无用功,把最合适的人放在最恰当的岗位上,让每个人都能发挥最大的价值。其次在处理问题上不能偏向谁,在和班里员工的相处中,要当兄弟当朋友,可是一旦出现违纪行为的时候就得公私分明,按规定严格处理。生产有问题的时候,要设身处地地为员工着想。有些员工说活不好干了或者干不了,他都会自己去干干试试,然后分析是不是真的不好干,是哪里出现了障碍,然后想办法解决问题。
    把厂当家,张念利用责任心赢得了领导和同事的一致好评。
    2005年,为加快汽车产业发展,充实汽车生产管理力量,集团公司抽调部分骨干到轻型车公司工作。凭借着日积月累的成绩,张念利再一次被选用。
    如今,从荣耀的领奖台上走下来的张念利仍在车间里默默工作。
    劳动是平凡而又平淡的,但无数个平凡就能汇聚成伟大,无数个平淡就能凝聚成辉煌。张念利平凡而又普通的工作经历诠释着劳动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