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所有人都在揣测五征会不会成为下一个福田的时候,已经收购了乘用车生产商浙江飞碟的姜卫东却似乎并不急于华丽转身成时尚的车企老总,反而一如既往地在农村市场“固执”而“土气”地深耕。
作为一个将县拖拉机站一手带成销售额破百亿企业的领军人,作为一个曾数度荣登福布斯中国顶尖企业百强榜(民营)企业的灵魂人物,作为一个名列胡润工业制造富豪榜的企业家,五征集团董事长姜卫东的媒体曝光率却一直很低。
今年,姜卫东一反常态地干了一件时髦事——投拍电影《日照好人》,这似乎太不像他的一贯风格了。但其实这部电影是根据三年前汶川地震救灾的真人真事拍摄的,讲述了日照市的十个农民驾驶自家农用三轮车,经历三天四夜,行程
事实上,经营农企的姜卫东管理企业却一直很“洋气”。早在2000年,姜卫东就毅然决然脱产两个月到人民大学学习MBA课程。彼时的五征,销售收入仅6亿,利润很薄,又处在刚刚改制的节骨眼上,姜卫东要横下心来脱产学习着实不易。学习归来,姜卫东决定制定五征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当时很多人觉得没意义,甚至有人质疑MBA学回来的竟是些计划经济时代陈旧的东西。但是姜卫东坚持要有个计划,在他看来企业不能再像以前那样不紧不慢了,不加速就是死。
业内人很喜欢探讨“五征模式”,但是姜卫东本人却从来没有给这个令人艳羡的模式下过任何定义,他更喜欢聊些实实在在的东西——产品。“做企业就是做产品,产品没有竞争力,企业就没有竞争力可言。我们五征是从困难里走出来的,我们就是一个心思,做好产品。”
五征的当家产品是农用车,这似乎一直是一个难登大雅之堂的产品,而曾经企业众多,又缺乏技术规范和市场准入的农用车行业也一直不被看好。
但当时,姜卫东却为此特意做了大量的市场调查,找到了大多数农民偏爱农用车的主要原因:1.农村路况差,从村到村更适合低速农用车;另外,农村街道狭窄,载货汽车难以驶入。2.载货汽车比农用车维修费用高。3.农村条件差,载货汽车比农用车更长更宽,不方便停车。
与其说五征的当家本领是“造车”,不如说是其对农村市场和农民需求的准确把握。
给“不差钱”的农民造车
位于日照郊区的五征汽车城隐藏在丘陵和田野之中,颇有几分“闭门造车”的意味。2003年4月,五征轻型车一期工程在这里奠基,其后两年内,五征先后投资近3亿元。彼时,五征按照汽车的生产标准新建和改装了原来的生产线,生产的产品是四轮农用车,在车速、车长和性能方面已经与轻卡非常接近。早那之前,姜卫东就在思索着对三轮农用车的升级换代了。
姜卫东已经看到了农村条件的改善,他相信农民已经有实力多花钱购买较比农用三轮车更安全和舒适的运输工具了。而更让他心动的是,他发觉彼时的农民已经不仅仅满足于村道村的运输需求了,将农产品运输到城市的载货需求已趋近成熟。姜卫东确信,轻卡的时代就要登场,只是五征还需要时间来准备切入轻卡市场的姿态。
但事情并不顺利,2004年5月实施的新《道路交通安全法》将众多农用车厂商逼到了十字路口上。新道交法将原属农机部门管理的农用车辆明确划归公安部门负责,农用车在超载超限、道路行驶等方面都将受到更加严格的限制。北京、安徽、山东等省农民购车所需牌证手续费、第三者责任险、车辆购置税三项费用合计增加了近2,000元,购买成本骤增。
面对着政府“插手”的这一次行业洗牌,众多企业纷纷降价,原本已经陷入价格战的农用车市场,利润从原来的和地瓜干一样薄,一时间变得比山东煎饼更薄。仅时隔一年,农用车市场急转直下,到2005年底,包括曾经的行业巨头飞彩、巨力、双力等在内的将近200家农用车生产企业大部分由于现金流断裂而关、停、并、转。
看着竞争对手一个个倒下,姜卫东倒并不心慌。他曾经认真研究了商务部对农村运输工具的摸底调查结果,深知政府的这一次“出手”并非要取消农用车,而是要让农用车行业的进入门槛在无形中得到提高。一场行业变革即将到来,而这正是五征借势崛起的绝佳时机。
善于走差异化道路,做高附加值产品的姜 “执拗”地选择维持原价。转战重点攻克东北和西北市场,在行业内率先给农用车安装了暖风装置、电启动、液压制动等设备。
之所以敢扛着不降价,姜坦言:“我们一直在为中国富裕起来的农民做产品,现在的农民依然很省钱,但并不是只知道买便宜货,他们最清楚自己的每一分钱花在什么地方。我们做的产品好,设身处地考虑农民恶劣的作业环境和运输条件,他们看了产品,觉得实用,就会花钱买。”
经此一役,五征实现了逆势增长,在2004年和2005年,销售收入突破40.9亿和50.4亿,与时风比肩成了行业内真正的“双子星座”,控制了中国80%的农用车市场份额。同时,这也坚定了姜卫东升级换代造轻卡的决心。
福特水准的“农用车企”
“造车”对五征而言,本是轻车熟路,但姜卫东要造“轻卡”却倍感压力重重。
从2005年起,五征的增长速度开始减缓,农用车市场趋于饱和的现实使得姜卫东笃定要另谋出路了。而彼时,同是做农用车起家的福田,作为农用车升级换代中的最大受益者,早已牢牢把持着轻卡老大的地位,独占轻卡31%的市场份额,相当于排名2至5位四家企业的总和。而二汽、东风、江淮等六家企业也同样实力雄厚,另外不少“资深”重卡已经跃跃欲试着规划轻卡业务了。而一直据占农用车头把交椅的时风也已经建好了占地1000亩的轻卡工业园。
最令姜卫东感到棘手的是,按照国家发改委《汽车产业发展政策》规定,项目投资总额在20亿元以上、独立研发机构投入不低于5亿元的信件汽车项目才能申请生产公告。这样的要求使得当时总资产只有10亿的五征只能望而兴叹。
但姜卫东知道已经不能再等了,2005年10月,他果断地收购了经营不善的浙江飞碟汽车公司,借此,五征顺利获得了国家发改委批准的皮卡、SUV及公交车的生产目录。
外界对此次收购其实并不看好,不少人认为五征是中国汽车投资冲动的又一个例证,业界认为农用车企业底子薄, “不懂汽车”,贸然闯入汽车业会头破血流,血本无归。 姜卫东坦言:“当初收购浙江飞碟,压力大,风险也很大。”
面对种种质疑,姜卫东清楚,唯一的办法还是做好产品。所以2006年9月,他远渡重洋飞往汽车城底特律招兵买马。在底特律,姜卫东看中了老牌的福特公司,他动用了各方面的人脉关系邀请福特公司内富有经验的汽车专家,坦诚地向他们介绍五征的优劣势和未来前景。但愿意拿出简历与姜卫东进一步交流的不过寥寥十几人。
刘新新,已经旅居美国20年,家人朋友都对其加入五征难以理解;刘涌泉,正在美国读书的儿子是他难以抽身回国的的最大顾虑;张显杰虽然已经隐隐感到美国汽车产业的颓势,但出国多年,对国内情况仍感忐忑,也举棋不定,观望着其他人的动向。
那时,姜卫东和这些美
2007年3月,这三位昔日福特的高级工程师都放弃了原来的工作加盟五征。姜卫东要求他们为五征年轻的技术人员制定详尽的培训计划,应用先进的质量管理理念,在五征建立起整套研发程序,尽快与国际接轨。
这一年的
时隔3年,五征这个“搅局者”已经不得不让同行刮目相看了。——
“我们五征开始造汽车才3年啊,能取得这样的成绩,我自己也很意外的,当然这也是偶然中的必然,这是五征人才兴企、科技兴起的结果。”姜卫东在之后的北京、上海国际车展和很多场合都曾难掩自豪地感慨。
从“三轮车”到“三驾马车”
其实,姜卫东早就不安分于只给农民造农用车和汽车了。
今年国庆前,五征工业园内两个来月没有休息,临近秋收,订单太多忙不过来——五征的农业装备业务已经风生水起。
五征的农业装备产业与其轻卡业务几乎是同时起步的,在尝过了收购浙江飞碟的甜头之后,姜卫东一直寻思着在收获机和拖拉机领域伺机出手。
2008年,受经济危机,农用车和轻卡市场都很不景气。钢材价格飞涨,第四季度,五征停产了。也就是在这一年,五征出现了集团成立以来销售收入第一次下滑。但饱经商场的姜卫东认定“有落就有起”,每一次行业寒冬对他而言似乎都反而是扩张的时机。
2009年3月,姜卫东决议收购山拖,尽管并购老国企很辛苦,尽管农业装备与农用车的核心技术有很多差异,但姜卫东对自己的三大优势颇有信心:第一,了解农民需求,熟悉农村的路况和运输条件;第二,在农村市场有丰富的经验和成熟的销售网络;第三,五征农用车多年来在农村市场中形成了良好的品牌口碑。
今年,五征对山拖完成了系列技术改造,全系产品也完成了优化升级,五征山拖变了新颜。秉承“做企业就是做产品”的经营理念,整合集团优势资源,瞄准世界前沿技术,全力加快新产品开发,使2011年成为五征农业装备产品创新捷报频传的一年。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大马力“雷诺曼” 拖拉机已从140马力到210马力形成了系列阵营,并已经形成批量生产,产品一上市就引起强烈反响,被业界誉为冲击中国高端拖拉机市场的一把利剑;2行、3行4行玉米收获机成为东北等玉米主产地区抢手货;马铃薯全程作业机械在内蒙古地区热销,这些新产品将成为五征后发制胜的有力武器。五征的农用车、轻卡和农机这三驾马车已经上路。
五征,会不会成为下一个“新希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