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云,小胜靠智、大胜靠德,厚德载物。了解五征的人都知道,“诚信、协同 创新 卓越”是五征的企业精神,而“诚信”则被放在了首要位置,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发展的全过程。走进五征集团,你会深刻地感受到,五征的成功除了现代的经营管理方式外,更多的是诚信、感恩、善良等中华传统美德在商海的成功演绎,它们才是维护五征健康运转的强力支撑。
产品好才是硬道理
从上世纪80年代起,五征就踏入了三轮农用车生产的行列。从传统制造业到现代化制造业,从单一农用车到农用车、汽车和现代农业装备复合型产品,从名不见经传的小企业到行业巨头,在近30年的品牌培育过程中,五征成为中国三轮车农用车行业的领军企业,其三轮农用车社会保有量已超过500万辆。
在困境中崛起,在危机中超越,五征缘何能够创造这样的奇迹?“我们在发展过程中,先做好再做大,靠质量来赢得市场份额。”陪同采访的公司负责人如此诠释企业诚信,“做企业就是做产品,产品好才是硬道理。”
从农用车向汽车和现代农业装备产业转型,五征集团面临的最大挑战不是资金,而是产品的技术内涵,这直接决定着产品能否在市场站稳脚跟,而原有的农用车配套体系技术现状、企业的质量管控体系与现代汽车制造是有差距的。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五征先后投资上亿元,配备了先进的研发、试制试验的软件及硬件设备,提升了科研开发能力,并聘请国内外一流技术人才,组成高科技研发团队,在如何抓好产品质量,提升产品水平上做足了文章。对连续5年创新奖励超过100万元,2009年创新奖励达到300万元,调动了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干事创业的激情,使五征产品在产品品质、新技术应用上一直领先于同行业,形成了强大的产品竞争优势。
“从2007到2010年,提升产品质量是研究院投入精力最大的一项。”五征汽车设计研究院的刘新新博士告诉记者。他们根据五征汽车的现有情况,结合福特的质量管控经验进行改进简化,不断地进行摸索改进,整合出一套适合五征汽车发展的质量管控体系,制定了生产制造环节关键质量控制点,并且通过对供应商的动态考察管理,实现对配件质量进行控制。
为了能及时发现产品中存在的问题,追求“零缺陷率”,五征汽车设计研究院专门建立了产品质量数据库,将市场的反馈数据统一整理分析,及时了解制造、装配环节中出现的质量问题并加以改进。“这些数据可以细化到每个区域、厂家、车型配置,我们每月都排出前10位最主要的问题,召集相关人员进行分析改进,确保了汽车产品质量稳定性,增强了经销商、用户对五征汽车产品的信任。”刘新新博士如是说。
通过4年的时间,五征汽车制造不仅快速走上发展轨道,而且汽车的设计方法、质量管控体系也带动了农用车和农业装备产业在产品开发、制造工艺、生产管理、供应商管理、产品品质等方面的水平提升。五征应用汽车技术自主设计的“奥驰”载货汽车,成为中国三轮汽车行业划时代的产品,荣获了2010年度中国卡车年度车型轻卡大奖,产销量创造了10的年增长速度,五征成为老百姓心中信得过的品牌。
用真心换取真情
五征汽车产业在实现快速发展的同时,如何及时了解客户信息,听取客户建议、批评、投诉,解决客户在产品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搭建企业与市场联系的纽带,就成了首要问题。
于是,为了跟上汽车产业的发展步伐,五征在努力做好产品的同时,投资建设了客户服务呼叫中心,申请开通了“400”全国免费服务热线, 推行24小时客户服务制度。
在采访过程中,听说了这样一件事情。2010年初冬,内蒙古的一个五征拖拉机用户,因为操作不当使系统出现问题,车子停在田间启动不了,他拨通了五征“400”服务热线。尽管已是晚上9时,服务站距客户有300多公里的路,但为了不耽误客户第二天的生产,服务站工作人员二话不说,带上工具就往那里赶。到达时已经是深夜零时,气温接近零度,服务人员冒着严寒,在田间把车子修理好。返回站里时,已是凌晨4时。而这仅仅是呼叫中心的一个缩影。
在呼叫中心,像车辆维护、保养、操作等方面的简单易答问题,工作人员会立即给予解惑答复,若是当日不能处理的问题,会登录客服部进程表共享平台,进入未处理事件程序,录入相关信息,以备第二天解决。对于需要救援的故障,呼叫中心会在第一时间,安排就近的服务站救援,而且每隔半小时对被救援用户问询,直至问题得到彻底解决。
据呼叫中心负责人介绍,为提高他们的服务能力、服务意识,呼叫中心对服务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将服务观念和服务技能贯穿培训全过程。同时,还专门制定了客服管理考核细则,在外出服务、质量问题报告单、服务车运输管理、大件申请管理、鉴定单填写管理、车辆信息和客户档案考核等方面,进行了科学化严格的规定,全面保证用户的利益。
目前,呼叫中心服务人员每天平均接听600多个电话,一月电话量将近20000个,内容涉及产品购买、使用故障、配件求购和价格咨询等内容,为用户解决问题上万个,提高了与用户接触的频率,成为公司收集市场情报、客户资料的情报中心和促进销售、维护客户忠诚度的中心。
以人为本促发展
走进五征可以看到,原始的加工车间已退出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一座座拔地而起、花园式的厂房。加工车间内洁净明亮,全自动化的操作流水线在工作人员的操作下,有条不紊地运转着。
在五征集团,员工就是企业的财富。为了能让员工在这片充满生机的热土上安居乐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五征在企业发展中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从人性化角度改善职工的生产、生活条件。
自2004年以来,五征不断加大技改投入,每年拿出上亿资金进行技术改造,对原有生产线进行升级,大力发展机械化与自动化,广泛应用高精尖设备,改善职工工作环境、工作条件。像喷漆、组焊等特殊的岗位和环节,由原来的人工操作,改为机器人和机械手操作,降低了职工的劳动强度。
为了能让员工有更加广阔的空间,五征每年投入500万元,聘请市工业学校、县职教中心教师以及公司技术部门担任教师,开设了两个机械工程班、1个汽车班和1个营销班,定期对员工进行培训,使一批技术能手迅速成长,像工人技师闫丰贞入厂只是普通工人,经过培训后,技术水平、操作能力快速提高,现担任分厂总工程师,被评为市级有突出贡献的技师,享受政府津贴。而在2009年,共青团中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共同举办第五届全国青年职业技能大赛,五征集团的张念利获得涂装工第一名,而张念利仅是五征涂装车间的普通员工。在今年秋季第四届日照市青年职业技能大赛上五征13名职工参赛有10人获奖。
五征还从最基本处入手,建成4处职工生活区,解决了3000余人的住房问题,生活区内医院、超市、幼儿园、餐厅、俱乐部、篮球场、健身器材一应俱全。公司不断健全完善薪酬管理制度,每年都根据企业发展需要,按岗位重要程度对职工薪酬待遇进行调整,使职工的生活水平得到极大提升。
服务社会造福大众
2008年四川地震发生后,五征在捐款40多万元后,又捐赠了价值110余万元的20台工程自卸车支援灾区。
2010年,玉树地震,五征捐赠达110多万元。
2010年中国水运会在日照举行,五征一次出资1000万元协办水运会。
五征还出资2000万元,分别在市慈善总会、五莲县慈善总会设立慈善基金,用于救助困难群众。
……
一笔笔数据,在五征公益之路书写了浓重的一笔。五征巨资投向公益事业的选择,显示了作为“企业公民”的担当。
五征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始终秉承“服务社会、造福大众”的经营理念,致力为群众提供一流的产品,创造最大的使用价值;大手笔投入公益慈善事业,践行企业公民的社会责任。
扶贫济困、助学赈灾、赞助公益事业……近年来,五征向社会捐款捐物7000余万元。2009年,五征集团被省慈善总会、省文明办等四部门联合表彰为“热心慈善事业先进单位”,集团董事长姜卫东则在山东慈善大会上被表彰为“最具爱心慈善捐赠人”。
企业的公益之路不仅仅在于捐款捐物,更重要的是承担社会责任,为政府分忧解难。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寒流之下,不少企业选择了裁员,五征集团却“逆势而为”,公开承诺“不裁员”,还专门为休班职工增发工资补贴。2009年,面对大学生“就业难”,五征在完成年初确定的120名人才招聘计划后,又扩招300名大学毕业生,全年新增员工3000多人。
以“振兴一方经济”为己任,五征通过持续不断的技改投入,企业规模迅速扩张,在促进社会就业、拉动地方经济发展等方面的作用日益凸显。近几年,五征员工总数由2000年的1000余人增加到现在的13000多人,每年平均吸纳农民工、社会青年、下岗工人、复退军人1000余人就业。
五征的不断发展壮大,成为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龙头。10年来,仅在五莲县,五征带起的配套企业就达200多家,其中销售过亿元的就有10家,规模以上企业实现销售收入已占到全县工业经济的70%以上,3万多人在五征产业链上实现了就业再就业。